2013-12-12 20:26:23 点击次数:8016 查阅:暂不记录
东北话起源是什么? 知道的回答一下!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融合,因为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满、蒙、回、朝鲜、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 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等。遇事疏忽称“拉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称长白山天池为“图们泊”,万水之源的意思。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嫩江”中的“嫩”蒙语意为“碧绿”,满语意为“妹妹”。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的人员来到东北,仅被镇压的“三藩”就有20多万人被流放,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来自俄语,称烟为“打八扣”来自曰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地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 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滚犊子”是一边去的意思;“最犊子”是最坏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考察。有─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如“埋汰”是脏的意思,“坷碜”是丑的意思,“忒磨叽”是真唠叨的意思,“老鼻子”是很多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吭哧瘪肚”是吞吞吐吐的意思,“无急六受”是百无聊赖的意思。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已走向了全国。这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他们通过方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条目主要讨论第一种指代方式。尽管东北绝大多数地区的汉语都可归类于东北官话的范围内,但是“东北话”和“东北官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东北官话:分布于绝大多数东北地区。除以下地区外: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胶辽官话:分布于 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 ●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