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 20:26:15  点击次数:8663  查阅:暂不记录

广韵拟音

 

先说相同的,后说不同的,谢谢各位了

它与中国古代白话和现代民间口语的区别不是文字上而是语言体系上。五四白话就是后来的“国语”,也即现在的现代汉语,它和古代汉语是同一文字系统,但却是两套语言体系。在语言工具层面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无根本的差异,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语言作为思想思维和世界观的层面上。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古代性物质,现代汉语体系决定了现代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在以文言文为基本语言形式的古代汉语体系里,古代白话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存在的,而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现代白话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性的语言而存在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现代”,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含义是指历史时间上的“现代”,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包括史前和上古)、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其中的“现代”,史学家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起点的。就“现代”的这个意义来看,现代语言学主要指20世纪以后的中国语言学研究,与之相对的是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这样划分强调的是两者在历史时期、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现代”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语言学研究的“现代化”,是指语言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目的的社会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之相对的是传统语文学(或传统语言学)。这样划分强调的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成果的不同。而就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意义上的“现代”,用在“现代语言学”上又有相当大的重合。就是说,中国现代语言学既指现代中国的语言学,也指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中国的语言研究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开始转型,由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20世纪的100年,正是中国语言研究从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形成、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 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从传统语文学转变而来的,两者在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了解传统语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对现代语言学的认识。传统语文学从先秦到晚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学术范式。首先,我们看到,传统语文学缺乏学科的独立性,古代对语言文字研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离经辨志”,以达到“通经致用”的目的。古代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一般称为“小学”,“小学”在先秦指的是“学校”,是与“大学”相对的为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初级学校;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开始把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后来又将《尔雅》一类的训诂学著作归入“小学”;而到了宋代,“小学”的范围更广,统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但两千多年来,“小学”在传统目录学上一直归在“经学”(经部),实际上,小学的研究目的也正是为经学服务的,是为了考证、钩沉、注释、推绎“经文”。可见,“小学”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缺乏学科的独立性。其次,传统语文学,即小学,研究范围狭窄,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经典,即古代书面语,其核心对象主要是“字”。小学因为以研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为主,因而忽视了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更缺乏对用词造句规律的研究。再次,传统语文学,专注于对古代书面语的研究,尤其专注于先秦典籍,忽视了活的口语。最后,传统语文学,只重视对书面语中的所谓“雅言”的研究,忽视对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研究,像汉代扬雄的《方言》这样对实际方言调查的著作,在传统语文学中是非常少见的,后代的所谓方言研究也只注重文字考古,不重视对现实的活的方言的调查。最后,我们看到,传统语文学虽然成果丰硕,但多是对经籍中具体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经籍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而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更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或理论、方法的总结。总之,传统语文学是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的,重视文献考据,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阅读古籍。 传统语文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到清代,尤其到了乾嘉时代,达到了研究的高峰,清儒在文字学(《说文》研究)、音韵学、训诂学等传统语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高峰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也就预示着有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或者是衰落,等待新的发展和高峰,或者是变革,走向新的发展之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本来就蕴含着语言学的因素,如古代韵图中已经有声韵配合的结构分析,清人的离析唐韵法,认为一个时代的一个音类会规则地演变为另一个时代的一个音类,在上古音类与中古音类之间建立了语音对应关系,这与新语法学派的音变观念已经相当接近了。有清三百年的音韵学发展,使研究者的视线开始从文字转向了声音,像段玉裁等人还产生了构拟音值的要求。这个时期虚词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不仅有多种辞书式的虚词研究专书面世,而且以《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为代表的虚词研究成果,已经具备较多的语法学观念。虽然虚词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法研究,但这是语法学诞生的前奏,《马氏文通》就继承了清代虚词专书的许多成果。所谓“文法之学,筚路蓝缕于刘淇,王氏继之,大备于丹徒马氏”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清代学者在方言研究上也有了一些发展,如杭世骏《续方言》、戴震《方言疏证》、钱绎等《方言笺疏》、胡文英《吴下方言考》、茹敦《越言释》等。这些著作虽然都是为了以古证今或以今证古,为古书训诂,不是为了对活的方言的调查和描写,但毕竟记录了一些活的方言口语。尤其《吴下方言考》收集了雍正、乾隆年间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方言词汇约1000条,保留了当时当地的一些实际词汇材料,对研究吴语词汇史很有价值。20世纪初章太炎的《新方言》(1908)也收集了800多条方俗异语。重视对实际方言词汇的记录和考证,探求语源、本字,也是清末语言研究的一个变化。正因为传统语文学已经萌发了语言学的内容与方法,所以晚清的语文学会走上一条变革之路,即开始向现代语言学转变。到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从乾嘉学派发展而来的的章黄学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而是语文学向语言学的转变阶段。章太炎的《文始》突破了字形的束缚,直接从音义联系上研究词族关系。例如“贯、关、环”三字,传统的语文学家把它们看作是毫无关联的三个词,而章太炎从它们的音义联系上看到它们实际上属于一个词族。文字只是有声语言的记录,不同的字形往往会掩盖语言内部的音义联系。章太炎的这种研究方法,是以音义关系的研究取代传统语文学形义关系的研究,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把有声语言确定为研究的中心,是研究方向从面向文献朝着面向活的语言的转变。正因为章黄学派语言观的变化,才使这个学派对中国语言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章太炎于1906年提出要用“语言文字之学”代替“小学”,他认为“小学”这个名称是“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名称的提出,正说明章黄学派开始从传统语文学走上了现代语言学的道路。 受西方语法学的影响,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兴起。18世纪到19世纪间,许多西方传教士或西方学者撰写了相当数量的汉语语法论著,如瓦罗的《华语官话文法》(1703)、马士曼的《中国言法》(1814)、艾约瑟的《中国上海土话文法》(1853)、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1881)等。马建忠于1898年~1900年出版了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的《马氏文通》。《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成果表述方式等等,都不同于传统小学。可见,《马氏文通》的出版不仅是汉语语法学创立的标志,它的出版还具有学术文化史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语言研究从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马氏文通》也是西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语言研究影响的直接的和成功的实例。 音韵学在20世纪初期也受到西方语音学理论的影响,成功的例证就是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1918),它一方面继承了章黄传统音韵学的精髓,一方面又受到国外现代语音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当时影响较大。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中国理论语言学也在20世纪初得以建立。1913年胡以鲁出版了《国语学草创》,该书运用了德国语言学家缪勒和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等的语言理论,结合汉语实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一些重大的语言理论问题,如国语的起源和发展、国语的地位、国语语法的规律等。《国语学草创》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理论语言学建立的标志。 其次,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19世纪前后掀起了以拼音化、言文一致(提倡白话文)、国语统一为标志的现代语文运动。早在16世纪意大利学者、传教士利玛窦就用罗马(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于1598年编成《音韵字汇》,供外国人学习汉字用。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利用利玛窦的方法写成《西儒耳目资》。与此同时,刘献廷于1692年编成《新韵谱》,创制“音字”,用来拼写汉字,刘的新韵谱不仅可以用来拼写汉字,而且可以用来统一国语,调查方言。19世纪晚期,卢戆章、王照等人制订多种切音字方案,这些都成为后世汉语拼音制订的先驱。用字母不仅可以给汉字注音,而且对音韵学或语音学的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音韵学或用反切或直接用汉字来描述古音,难以显示出汉字古音的实际读法(音值),因而无法对古音的音值进行精确的构拟。有了字母,或者说有了音标,古音构拟、语音系统描写、方言调查、语言比较才有了科学的记音手段。现代语文运动的兴起,也使得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的产生有了可能,19世纪前后兴起的现代语文运动,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形成,这正是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的先决条件之一。 总之,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语言研究开始从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或者说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始萌芽。 

是讲究小说的文字的写用 而后者讲究诗文的运用 利如披星戴月就有两种写法 小说的写法是有小字的运用写土耳巴特巴赫赫赫有名的倾权 谋划了人生 盛下的就是潮声 月在海波儿的口中如同润物 是一种时节的无穷 和生活的无意 海波儿对鱼儿说 水上有雾 剩下的是城础 这里是对城成结对的接陨的一种好时的期待和启划 是对披星戴月的小说诗意话的诠解 也是一种卖艺于返转流年的说法 而诗意化的披星戴月写的是月儿乔乡尽 地澈寻须为 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大加 费时费力的无阻与人逝的无穷期与人潮的刮泛 两种语言 两种表现形式 各俱风格 各有新词和朝辞 是对现代的解释 也是对古代的另解 终濡瓢泊雨 是对大铅华和大沿外的朝圣 是缘何一线 终是一种宕闻 囊括了从古到今 从洋到中的词概 最后我要说李白与莫泊桑 两个朝代诗文与小说的相斤 小说与诗文的斗量 小说有现代的辛酸史 是一种何佶语过归顽 诗文发自于乔珞 也像碳j 而小说是发自于咕离的人世 不同于一般的后现代东芝

以上是"广韵拟音"的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cnlangs.com/news-409.html , 转载请保留.

上一篇:民族和种族的区别 下一篇:汉语速成之路-拼音汉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