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2 19:26:22  点击次数:2615  查阅:暂不记录

汉字改革-中国语言论坛

 

古代人学的写的都是繁体字,而按传统下来应该当今我们所写和所学的应该是繁体字而不是简体字,为什么香港的文字是繁体呢?

简化字的倡导和推广,是基于汉字繁难和当时中国文盲充斥这一社会现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反传统;或者说,是重新估定传统的价值。传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老祖辈遗留下来的东西,包括思想、文化、道德、艺术、习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千百年来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征、表达习惯、审美趣味。传统总是具有二重性,有积极与落后之分;它既是丰厚的遗产,又是历史的惰力。比如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给我们带来了温馨的亲情凝聚。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在此期间,中国上亿人口大流动,旅途的辛劳,运输的压力,安全的隐患,又都具有负面意义。对于传统的正确态度,是有所传承,有所颠覆。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对中国历史进程总的来说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因为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中发现了专制,从“仁义道德”的说教中看到了“吃人”,从“重道轻器”“重农轻商”的观念中找到了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于是发出了反叛之声。鲁迅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热风?随感录三十五》)所以,对于那种封建专制的传统,轻视科学技术传统,都应该质疑,都应该打破,因为它会使中国人亡国灭种,使“中国人失了世界”,“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热风?随感录三十六》)。从西方寻找到的“民主”和“科学”,就成了五四启蒙思想家用来疗治中国痼疾的两味药方。当然,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也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这是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 五四时期对传统的反叛带来了中国社会习俗的现代变迁。在大都市,在新式知识分子和青年中,社会习俗由传统向现代变迁,新旧糅合,中西合璧。比如“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逐渐化解为以一夫一妻为核心的小家庭。女子教育受到重视。恋爱自由开始取代包办婚姻,节制生育的观念冲击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衣食住行也逐渐细化:西服取代了长袍马褂,短袖细腰的女装取代了清代直筒式的长袍。西餐、洋酒、洋饮料开始流行。纸烟代替了中国传统的旱烟和水烟。西式建筑物开始在中国出现,木石结构的平房在城市减少。人力车和马车淘汰了轿子。贺年片、洋式名片代替了社交礼节中的作揖、打拱、请安、跪拜。国际通行的公元计年以及阳历取代了传统的旧历。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人对人格尊严、人格平等和生活现代化的追求,这也是五四精神的一种体现。 有些贬低乃至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指责五四前驱者对礼教的批判是全盘否定孔子,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这种观点,如果不是出自偏见,就是出自对五四史料的误读。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对中国的儒学从来就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既包含正统派儒学,又包含非正统派儒学,是多因素、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组合,并且经历了由没有绝对君权思想的原始儒学向强调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服从的程朱理学的历史演化过程。就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也不只是伦理政治思想,他还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艺思想,等等。陈独秀根据大量典籍的记载,证明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三纲”的理论,但这种封建等级思想确是来源于孔子。五四启蒙思想家都是在传统文化领域造诣极深的人,他们其中没有任何人真正对儒学、对孔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在五四曙光初露的前夜,神州大地上翻滚过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逆流。孔子后裔孔令仪被尊为“衍圣公”,加封“郡王”衔,当时的孔社、孔道会、孔教公会一类组织毫无例外的支持帝制。在反改革空气四处弥漫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面对相当多的体质和精神均已硬化的国民,改革者为了“矫枉”,即使采用了一些表面上“偏谬”的过激言词,其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其精神仍然是应予赞扬的,否则共和国就成了空招牌,现代化的车轮就会陷入泥沼而无法前行。所以,五四时期的批孔,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主张,毋宁说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自主意识,为民主政治扫清思想障碍。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又出现一股冷风,指向五四时期提倡的汉字改革,说这是新文化运动引发的“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作为一门学科,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产生意见分歧本属正常,应该倾听不同声音,尊重不同的学术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偏偏只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说制定简化字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毛泽东学秦始皇,要制造“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伟绩。二是向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献媚,搞“字母共产化”。三是要跟香港台湾的资产阶级反动政权划清文化界限。(朱大可:《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2009年4月16日《南方周末》D22版)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目前通行的有些简化字原本就是古字,或草书楷化。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原本就有简化汉字,到了篆书和楷书时期简化的字体更多。无论在汉魏六朝的碑刻中,或在唐人写经里,都有不少简化字。首先提倡简化字的是陆费逵先生。1909年初,陆先生就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五四时期得到了钱玄同等人的响应。1922年,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联名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得到了胡适等学者的支持和高度评价。这些都跟毛泽东毫不搭界。最早以官方名义推广简体字的也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教育部长”王世杰在令文中说:“我国文字,向苦繁难,数千年来,由图形文字,递改篆隶草书,以迄今日正体字,率皆由繁复而简单,由诘诎而径直,由奇诡而平易,演变之迹,历历可稽……近年以来,政府与社会,虽渴望普及义务教育及民众教育,而效果仍未大著,其中原因固多,而字体繁复,亦为重大原因之一。”试问,王世杰和国民政府教育部也要搞什么“文化共产主义”吗?就连小学生都知道,从1955年至1957年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声母和韵母采用的都是拉丁字母,而不是俄文字母,所以更谈不上是向苏联献媚,搞“字母共产化”。当前,大陆用简体字和拼音,台湾用繁体字和注音符号,香港用英语和广东话,这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但随着香港的回归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这种不利于交流和沟通的状况无疑会有所改变。我这样讲,并不是认为目前的简化汉字没有缺点,完全不需要调整,而只是不赞成把简化字妖魔化,单纯从政治角度进行解读,以达到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并没有阶级性。简化字的倡导和推广,是基于汉字繁难和当时中国文盲充斥这一社会现实。 总之,五四时期的反传统矛头所向是腐朽的名教,僵死的语言。由于中国旧习惯势力的顽强,当时的前驱者在反传统的过程中,采用了“用石头压驼背”的手段,使用了某些矫枉过正的语言和提法,如“非孝”“废灭汉字”“打孔家店”等,但总体上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需求是一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跟中国传统的牵连既深且广。他们在论争中已经明确认识到:“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和“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是重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正确道路(鲁迅:《〈木刻纪程〉小引》)。

这里的老师关心中国汉字的问题吗?简体字繁体字孰优孰劣? [这个贴子最后由厨房书房班房在 2004/12/27 04:32am 第 2 次编辑] 大家好,小弟第一次到这里来,本身职业是经济系的学生(笑,现在学生也成了一种职业了,有点荒唐) 并非老师. 之所以来到这里呢,也有点讽刺:今天读了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讨论的文章,回想起自已所接受过的国内教育,实在是痛心疾首.于是乎想在GOOGLE多搜索一些关于批判中国教育的文章,没想到搜出来的是这么个论坛.刚才拜读了各位老师的帖子,觉得国内还是有很多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的老师啊,呵呵,以前的想法是太偏激了. 呃,扯远了,回到正题. 在下想问一下,各位老师对简体字繁体字有什么看法?简体字真的能够表现我们汉字的文化底蕴吗? 在下觉得,现在好多简体字跟原来的本义差得太远了,都说汉字是象形字,表意字,可我看今天的汉字怎么就表不出什么意来呢?国家推行简体字是不是做得太过了?有些繁体字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的,简化了以后反而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小生本人目前在法国读书,有空也教些法国人学中文(笑,动机可不是为了推广中华文化,纯粹只是为了多练一些法语口语罢了) 有次法国人问我:你老说中文是表意的文字,怎么个表法啊~?我怎么没觉得啊. 我张口结舌,除了拿小学时学过的 什么 一人一木靠着休息啦有女有子就是好啦这些应付一下之外,再也说不出别的.法国人是满意了,可是我总觉得心里不是个味:对啊,我们现在的汉字究竟怎么象形表意啊? 因为最近忙着要考试,也没细想,胡乱说了些东西,还请各位老师指点~ 补充一点,在下并不是认为简体字一无是处,起码在普及教育,使文字更容易辨认,书写这些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只是想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孔子并不是反对改革的古董派。文字凭心,你是在污蔑汉族人吗?你若不想做汉族人,随你,一段破文字就显露了你的本性,就是认为自己贱。那你怎么不在树上趴着。www.005yy.com

古代人学的写的都是繁体字,而按传统下来应该当今我们所写和所学的应该是繁体字而不是简体字

因为简体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方便手写。

连简体字都写不好更何谈写繁体。。

我国1956年便立法废止使用繁体字,只有港台当时属境外而不在废止之列。

以上是"汉字改革-中国语言论坛"的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cnlangs.com/news-394.html , 转载请保留.

上一篇:庆元后田男孩 下一篇:语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