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各位好!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我想求大家帮个忙,就是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需要看哪些参考书呀?多谢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参考书目: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 到考研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
中国语言生活
题目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答得好就有高分!
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如果是作为辩题,肯定是有正方、反方的。以下两点所代表的正反方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为命题1)、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必须从更广泛的外围,即语言文化的本质角度出发,首先认为语言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东西,是应该保持她的纯洁和传统形态的。先找一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如:1、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2、2001年5月5日光明日报《法国捍卫法语纯洁性》3、2002年6月28日央视新闻《俄罗斯将立法保护本国语言》4、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0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将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到500欧元的罚款"2000年,波兰制订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几年前,德语研究所曾致函德国电信公司,抗议该公司滥用英语词汇"一气之下,德语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还创建了/保护德语学会0"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了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0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一位语言学家甚至呼吁:要保护世界的/语言生态0平衡"第二步,再证明网络语言的随意和不规范确实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造成了冲击。2005年8月12日下午张普!周洪波!于虹在教育部的网上在线讨论/网络语言的是是非非0"周洪波说:/张教授刚才提到他关注平面媒体里面的一些语言现象,实际上网络词语从!聊天室里面能够进入到平面媒体去,实际上已经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0张普接着说:/同时也是升华,网络现在毕竟是有序不够,因为是新型的东西,有序还不够,但是传统媒体的有序已经很够了,所以能从网络到平面媒体,既是扩大,也是升华"0周洪波又说:/那么,这恰恰是我们做编撰词书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一旦网络词语进入到平面媒体,那就是我们词书编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比如我们当时出这个新词语辞典的时候,把相关的网络词语作为一个附录放在后面,那么根据这几年网络语言的发展,它进入平面媒体的增加"那么,我们今年在修订这本辞典的时候,像大虾!菜鸟!灌水等词语大量进入平面媒体,我们准备收到词典里面0"与此有关的是调查研究学生上网或者也上网聊天对他语文水平的影响"周洪波在前面的网上说/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它不大了解,然后断言说它不好,这样有很多以偏盖全"我今天来之前,我特意问北大附中的老师,他们都是在一线搞教学的我问他们到底现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写作有多大的坏处,他们告诉我,就是在他们一线教学中,一般的学生在非考试的作文当中会夹带一些网络词语,因为要诙谐,要幽默"老师觉得只要用得得体,这是不影响整个文体的协调,这是可以的"但是,老师告诉他们讲,最好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网络语言"现在事实上学生做得很好,在他们教学界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有些报道说的那样严重"所以,这个我们反思,我们怎么样看待网络语言"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0于虹说:/媒体有一段时间炒作得非常厉害"但是,我们也做过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段时间媒体举的报道的例子如出一辙,比如在北京地区报纸里说清华附中初二年级的王某某同学,他作文里出现了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那个(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带来了他的恐龙(),这个人不断对我妈妈大肆的(拍马屁),就是这么段文章,他妈妈和老师看了这个作文看不懂"但是在长江以南,武汉地区的报纸用了一样的素材,说家住武汉的张女士拿着自己初二女儿的作文反映这个问题在西南成都还是用这个素材,只不过更名换姓,到南京还是这个,所以可见这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辩论,因为正方必输无疑。首先我认为凡是由生活当中演变出来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可以认为是“文化”,那么网络语言必然是属于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说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冲击“中国文化”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就如同我们不能说“人妖”的存在对“人类的性质”造成了冲击,因为不管人妖的性质如何她都是人类性质的一部分而已。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无非就是过去人们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些人文理念和语言而已,我们不能因为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否为来自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如果发扬传统文化的代价是否定当代的文化,那么这种传承和发扬就失去了意义,来源我们当代生活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距离和差异,而当代出现的文化因素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文化,难倒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理由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否定了属于我们这个是时代的文化?荒谬到死。3)、(1)创造性破坏与多元化共存 “创造性破坏”是著名 经济 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观点,原本是其 企业 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机遇来源于(环境、产业等)“创造性破坏”的突变。把这一观点融入语言文化和 网络 语言传播,可以发现,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破坏和颠覆。它究竟是利是弊?泰勒?考恩针对这个激烈争论的话题提出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论述,试图向读者证明:文化的“破坏”带来的不是 艺术 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相似,最终我们可选择的余地或许会越来越少。某种层面的文化专业化和差异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丰富每个人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多样性悖论:即创造性破坏的另一面就是实现多元化共存。语言演变过程存在一种“平衡”。网络语言为了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活力,不免对 现代 汉语产生冲击。但两者之间为了维系自己所在符号系统的稳定,相互之间尽量减少对抗(即“磨擦与碰撞”),使整个语言系统保持一个足以抵拒其他文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求得系统内部和系统的相对稳定。 如果从元语言的 哲学 思维来考虑,网络语言的多元化生存也是值得认同。所谓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如用网络语言来说明汉语,汉语是对象语言,网络语言是元语言;用网络语言来说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海德格尔认为, 科学 规范的元语言可能导致人类思想语言的全面逻辑化和程序化,它根据技术操作原则,将词与物变成单一严肃的对应阵列,可能剥夺语言的创造功能乃至生命,给人带来一种“单轨思想”,最终造成人类语言蜕变和思想萎缩。0网络传播有其自身的特征,网络语言把关和控制源于传播者个体,其创造力不受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创造和选择,并自由使用和传播。这种共同的创造和平等的参与传播,使网络语言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和草根化,这既是网络语言的本质,也是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实现共生的土壤和传播基础。 (2)汉语危机论与文化吸纳力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汉语言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 中国 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对于这一趋势,学者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序言中写道: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危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在走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也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较浓,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汉语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对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汉语危机这一问题,陶东风也曾作过很专业的阐释: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 发展 ,使得汉语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汉语和别的语言杂交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导致了非精英化趋势。以前语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特别是书面语言。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制造词汇提供了机会,因此引起了代际之间语言的争夺。随之产生的结果是语言的部落化,使同样是使用汉语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主流文字和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导致了阅读障碍的出现,“汉语危机论”者才提出了净化母语的观点。应该说,这些言论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汉语的前瞻性的忧虑,值得重视。
语言很早以前就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它以声音和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而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过滤形成的,它不紧紧是沟通用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它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是普遍的应用着,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语言是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就有着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怎么来的?文化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斗争而得来的,人们通过斗争得来文化,在通过斗争使用文化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矛盾又通过其斗争性表现出来。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网络语言做为一个新兴事物,它已经和固有的中国语言文化形成了矛盾,也必将会通过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性不断上升的,对于网络文化来说它是一种新事物,必须要经得起时间与人们的考验,至于网络文化能否取代文学那也是时间问题。
新事物必取代旧事物
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国文化,它用一种另类,独特的方式诠释了 中国文化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3: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视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材料4: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材料
-
中国语言学文库
最好详细的比较一下 哪个好点啊。。。。谢谢啦~~北京外国语大学 第二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学院 各自在山西2009年的分数线是多少啊?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科录取分数线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2009571.00606.00585.00--11本科提前批2009574.00592.00579.00--6本科一批2008575.00609.00587.00--8本科一批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1413人,其中专任教师666人,教授、副教授329人,讲师261人,博士生导师70人,硕士生导师26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0人。另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专家、教师15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0人;长期专家106人次,短期专家26人次,讲座专家27人,兼课教师4人(未计入总人数)。就业状况 建校67年来,北外作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仅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600人,北外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重点专业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理科 录取分数线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2009547.00614.00574.00--6本科一批2008596.00619.00609.00--5本科一批2007585.00607.00598.00--4本科一批2006567.00609.00583.00--8本科一批2005574.00605.00587.00--15本科一批2004------587.00--不详2003------488.00--不详2002597.00--------不详2001----585.00----不详文科录取分数线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2009567.00592.00574.00--7本科一批2008548.00573.00554.00--5本科一批2007601.00617.00606.00--5本科一批2005555.00586.00566.00--9本科一批2004------597.00--不详2003------544.00--不详2002553.00--------不详2001----584.00----不详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其中200多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绝大多数教师曾在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后归国任教,学校还常年聘请60余名外国专家在校任教,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状况一、毕业生情况概述 2000年我院成为北京市院校以来,瞄准北京市的发展战略,融入首都,服务首都成为学院办学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我院在完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领域,使学生能够凭借专业实力,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三年(01至03年)学校保持了很高的就业率,02、03年还超出北京当年总体就业率。占毕业生总数53.3%的学生留在北京的外事、商务、新闻、旅游等行业工作。 二、毕业生主要流向 1、去国家机关就业的毕业生一般占就业总人数的10%?15%左右,主要流向外交部、中联部、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外经贸部、农业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局等机关; 2、去企业就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一般占就业总人数的60%左右,主要流向为国旅总社、中旅总社、中青旅、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人民银行、工行、农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企业; 3、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主要流向为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贸促会、红十字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以及一些教育、科研单位。 4、毕业后留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70%左右。 5、去深圳、青岛、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沿海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25%左右。 6、近三年选择考研(双学位)、出国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长,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5%-20%。 三、社会声誉 因具备高质量生源基础,较完善的培养过程,鲜明的专业特色,需求对口的就业渠道,因而就业后,我院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快、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2001年11月,学院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恳谈会”。与会代表对我院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工作能力,进取心、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较高评价。2004年,我们对部分校友和用人单位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和访谈。从毕业生调查结果看,近80%的毕业生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从用人单位的访谈和调查分析看,90%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作为外语类院校毕业生二外学生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良的思想品德、较强的进取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85%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二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属于优秀;80%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二外学生善于合作、人际关系好、可塑性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认为北二外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中层以上级别的领导。事实说明,学校培养定位、学生的专业特色、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是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 四、优秀校友 建院40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毕业生上万余名,学生们遍及国内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无私地贡献,为人民出色地服务。毕业生中,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有专家、学者、驻外使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尤其是在外事、旅游、文化、教育、新闻、社科研究等企事业单位相对集中。涌现出如刘春先、王毅、刘洪才、高虎城、张吉龙、和广北、赵立凡、盖志新等为我国外交、经贸、金融、文化、旅游等重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人物。重点专业英语、日语、旅游管理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英语、日语、旅游管理、阿语还是北京市4211品牌建设专业。北京语言大学 理科录取分数线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2009571.00602.00583.00--16本科一批2008575.00608.00589.00--14本科一批2007572.00619.00593.00--14本科一批2006584.00613.00597.00--13本科一批2005557.00581.00571.00--12本科一批2004------572.00--不详2003------497.00--不详2002587.00--------不详2001----566.00----不详文科录取分数线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2009569.00587.00577.00--13本科一批2008558.00597.00574.00--13本科一批2007600.00624.00608.00--11本科一批2006577.00646.00603.00--10本科一批2005571.00613.00586.00--10本科一批2004------591.00--不详2003------538.00--不详2002573.00--------不详2001----555.00----不详师资力量北京语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名,学校还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另外还有50多名外国专家在校任教。就业状况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国家各部委、北京市属部门、机关和各类型的企业,主要从事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其他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200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54%,其中5.4%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16%继续攻读研究生。重点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2年入选普通高校全国重点学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多。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及其相关的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言认知和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及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我校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成果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我校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在国内外汉语教学界广泛使用;我校编制的对外汉语教学短期、初、中、高级教学大纲和课程规范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文件;我校研制开发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在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个考点,国内外累计考生达30多万人;我校基于大规模语料统计研制的汉语水平词汇、汉字、语法等级大纲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研究的基础文献;我校建立的“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和“北京话口语语料库”等大型语料库以及中国语言学家文库、世界汉语教学及研究文献库等数据库正在逐步开发利用,在汉语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我校拥有全国最大的语言学研究群体和最为丰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素材,这些条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和我校合作,开发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语言学资源,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扩大与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范围,加强国际交流,总体跟进国际水平,争取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和国际的中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 2002年5月,入选普通高校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为理论龙头,以20世纪中外文学比较为现实特征,涵盖了比较诗学、中英比较文学、中美比较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中法比较文学以及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等比较文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每个分支学科都有在本学科有相当影响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有由成果突出的副教授、博士组成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全国高校内单独获准设立的第四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博士点。本学科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以科研促动教学,以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促动中外本科生的提高,并力争早日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汉语言文字学 2002年5月,入选普通高校北京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北京语言大学在此方面具有很好的学科发展基础,涌现出一批在汉语言文字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特别是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奋发向上,硕果累累。每年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其中还有不少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而汉语言文字学在专业和课程中间都是核心内容之一。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在我校积极推动汉语国际化和汉语教学学理化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可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
中国语言研究中心
要写论文了,题目是网络聊天语言的研究,想大家帮帮忙,给点资料题材,最好不要网上那些很一般的,而且很多都是要收费的,谢谢各位了,越多越好!当然,报酬也是很丰富的!网络聊天语言的研究
http://www.mianfeilunwen.com/Jisuanji/Wangluo/8859.html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摘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5910万人。5910万人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上网人数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二十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不过20年(真正高速发展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我国自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特别是1995年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例如BBS、OICQ、E-mail)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在那里,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来源与组成。网络语言的组成为:(1)符号叠加谱新意;(2)数字代码谐音语;(3)英文术语和句子;(4)自创英文极简缩略语;(5)自创拼音极简缩略语;(6)汉语谐音词语;(7)动物名称借用;(8)汉语同音字词代替;(9)传统词汇新含义;(10)港台校园流行语;(11)语气用语;(12)新造词语;(13)网络文学作品或“大话西游”精典语句作密码;(14)网上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等。网络语言出现的根源来自:(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2)蔑视传统,崇尚创新;(3)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4)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然后论文提出了应该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正视网络语言,研究网络语言,批评网络语言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接着论文对网络新生代中出现的一些网络综合症(品性障碍症、网络痴呆症(游戏痴迷症)、网络孤独症、聊天综合症)进行了分析,并就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表现在:(1)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青年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2)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3)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影响;(4)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5)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年人生观、价格观冲突的主要原因;(6)“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危害和威胁;(7)互联网的示范性将对青少年的恋爱、婚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网恋、早恋、同时与几个人恋等)。论文最后论述了网络语言研究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关系。关键词:网络,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出现的根源,网络语言的组成,网络语言语体,语言文字应用1. 网络-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Internet则是这个时代的基石与代表作。Internet的普及使网络不再是专家们的技术沙龙,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全天候的交流。当今已经通过Internet形成了一条在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超时空多媒体信息交流的神奇纽带。专家们评论和预测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网络源于美国,它的前身只是联接了4台主机的ARPANET(于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作军用实验网络而建立,1973年正式运行)。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为Internet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1990年商业使用的Internet在美国开始急速地扩大,Internet也从原来少数人专属使用的网络变为平民化的网络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二十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也不过20年(直正高速发展是在二十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不仅如此,它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业乃至国防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答案补充 在我国80后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http://www.sh360.net/Article/200606/8924.html
那是从什么角度呢?内容吗?特点吗?还是用词?或者是创新?或者其诞生来源?发展历程?使用人群?我很闲,我可以帮你。 答案补充 你可以去相应网站查找,或者找个数据库之类的,点击一下 答案补充 那现在能够提供给你的,也只有网上这些,你从我们的只言片语里查找,还不如自己从百度上搜呢
-
图书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古代关于典故查询的书,如世说新语之类的,尽量多中国古代关于典故查询的书,如世说新语之类的,尽量多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2.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3.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4.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5.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6.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8.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概念:1.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2.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3.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4.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5.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6.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7.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8.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9.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10.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11.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12.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13.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14.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15.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16.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17.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简答;1.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2.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3.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4.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5.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6.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7.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8.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9.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10.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11.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12.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13.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14.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15.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16.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17.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18.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19.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20.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21.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22.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23.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24.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电影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25.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26.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27.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28.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论述:1.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2.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3.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4.〈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1.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影》《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
网络语言中国语言文化
题目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答得好就有高分!
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如果是作为辩题,肯定是有正方、反方的。以下两点所代表的正反方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为命题1)、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必须从更广泛的外围,即语言文化的本质角度出发,首先认为语言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东西,是应该保持她的纯洁和传统形态的。先找一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如:1、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2、2001年5月5日光明日报《法国捍卫法语纯洁性》3、2002年6月28日央视新闻《俄罗斯将立法保护本国语言》4、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0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将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到500欧元的罚款"2000年,波兰制订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几年前,德语研究所曾致函德国电信公司,抗议该公司滥用英语词汇"一气之下,德语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还创建了/保护德语学会0"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了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0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一位语言学家甚至呼吁:要保护世界的/语言生态0平衡"第二步,再证明网络语言的随意和不规范确实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造成了冲击。2005年8月12日下午张普!周洪波!于虹在教育部的网上在线讨论/网络语言的是是非非0"周洪波说:/张教授刚才提到他关注平面媒体里面的一些语言现象,实际上网络词语从!聊天室里面能够进入到平面媒体去,实际上已经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0张普接着说:/同时也是升华,网络现在毕竟是有序不够,因为是新型的东西,有序还不够,但是传统媒体的有序已经很够了,所以能从网络到平面媒体,既是扩大,也是升华"0周洪波又说:/那么,这恰恰是我们做编撰词书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一旦网络词语进入到平面媒体,那就是我们词书编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比如我们当时出这个新词语辞典的时候,把相关的网络词语作为一个附录放在后面,那么根据这几年网络语言的发展,它进入平面媒体的增加"那么,我们今年在修订这本辞典的时候,像大虾!菜鸟!灌水等词语大量进入平面媒体,我们准备收到词典里面0"与此有关的是调查研究学生上网或者也上网聊天对他语文水平的影响"周洪波在前面的网上说/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它不大了解,然后断言说它不好,这样有很多以偏盖全"我今天来之前,我特意问北大附中的老师,他们都是在一线搞教学的我问他们到底现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写作有多大的坏处,他们告诉我,就是在他们一线教学中,一般的学生在非考试的作文当中会夹带一些网络词语,因为要诙谐,要幽默"老师觉得只要用得得体,这是不影响整个文体的协调,这是可以的"但是,老师告诉他们讲,最好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网络语言"现在事实上学生做得很好,在他们教学界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有些报道说的那样严重"所以,这个我们反思,我们怎么样看待网络语言"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0于虹说:/媒体有一段时间炒作得非常厉害"但是,我们也做过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段时间媒体举的报道的例子如出一辙,比如在北京地区报纸里说清华附中初二年级的王某某同学,他作文里出现了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那个(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带来了他的恐龙(),这个人不断对我妈妈大肆的(拍马屁),就是这么段文章,他妈妈和老师看了这个作文看不懂"但是在长江以南,武汉地区的报纸用了一样的素材,说家住武汉的张女士拿着自己初二女儿的作文反映这个问题在西南成都还是用这个素材,只不过更名换姓,到南京还是这个,所以可见这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辩论,因为正方必输无疑。首先我认为凡是由生活当中演变出来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可以认为是“文化”,那么网络语言必然是属于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说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冲击“中国文化”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就如同我们不能说“人妖”的存在对“人类的性质”造成了冲击,因为不管人妖的性质如何她都是人类性质的一部分而已。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无非就是过去人们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些人文理念和语言而已,我们不能因为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否为来自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如果发扬传统文化的代价是否定当代的文化,那么这种传承和发扬就失去了意义,来源我们当代生活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距离和差异,而当代出现的文化因素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文化,难倒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理由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否定了属于我们这个是时代的文化?荒谬到死。3)、(1)创造性破坏与多元化共存 “创造性破坏”是著名 经济 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观点,原本是其 企业 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机遇来源于(环境、产业等)“创造性破坏”的突变。把这一观点融入语言文化和 网络 语言传播,可以发现,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破坏和颠覆。它究竟是利是弊?泰勒?考恩针对这个激烈争论的话题提出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论述,试图向读者证明:文化的“破坏”带来的不是 艺术 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相似,最终我们可选择的余地或许会越来越少。某种层面的文化专业化和差异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丰富每个人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多样性悖论:即创造性破坏的另一面就是实现多元化共存。语言演变过程存在一种“平衡”。网络语言为了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活力,不免对 现代 汉语产生冲击。但两者之间为了维系自己所在符号系统的稳定,相互之间尽量减少对抗(即“磨擦与碰撞”),使整个语言系统保持一个足以抵拒其他文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求得系统内部和系统的相对稳定。 如果从元语言的 哲学 思维来考虑,网络语言的多元化生存也是值得认同。所谓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如用网络语言来说明汉语,汉语是对象语言,网络语言是元语言;用网络语言来说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海德格尔认为, 科学 规范的元语言可能导致人类思想语言的全面逻辑化和程序化,它根据技术操作原则,将词与物变成单一严肃的对应阵列,可能剥夺语言的创造功能乃至生命,给人带来一种“单轨思想”,最终造成人类语言蜕变和思想萎缩。0网络传播有其自身的特征,网络语言把关和控制源于传播者个体,其创造力不受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创造和选择,并自由使用和传播。这种共同的创造和平等的参与传播,使网络语言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和草根化,这既是网络语言的本质,也是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实现共生的土壤和传播基础。 (2)汉语危机论与文化吸纳力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汉语言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 中国 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对于这一趋势,学者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序言中写道: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危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在走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也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较浓,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汉语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对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汉语危机这一问题,陶东风也曾作过很专业的阐释: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 发展 ,使得汉语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汉语和别的语言杂交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导致了非精英化趋势。以前语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特别是书面语言。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制造词汇提供了机会,因此引起了代际之间语言的争夺。随之产生的结果是语言的部落化,使同样是使用汉语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主流文字和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导致了阅读障碍的出现,“汉语危机论”者才提出了净化母语的观点。应该说,这些言论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汉语的前瞻性的忧虑,值得重视。
语言很早以前就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它以声音和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而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过滤形成的,它不紧紧是沟通用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它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是普遍的应用着,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语言是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就有着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怎么来的?文化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斗争而得来的,人们通过斗争得来文化,在通过斗争使用文化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矛盾又通过其斗争性表现出来。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网络语言做为一个新兴事物,它已经和固有的中国语言文化形成了矛盾,也必将会通过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性不断上升的,对于网络文化来说它是一种新事物,必须要经得起时间与人们的考验,至于网络文化能否取代文学那也是时间问题。
新事物必取代旧事物
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国文化,它用一种另类,独特的方式诠释了 中国文化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3: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视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材料4: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材料
-
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710中国语言文学,参考书目只有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试题里还有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的题,怎么回事啊?求助: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710中国语言文学
回复 马倩仪 的帖子往年的参考书目还包括《文学批拼方法与案例》,可是这本书只在09年考过两道论述(40分),之后就没有考过了。11年考的是古代汉语的翻译(20分),文学史(2个名解,1道论述),此外还有15个填空和75分的写作。古代汉语和文学史一定要看,其他的可以看个人情况定。但是首师老师已经多次强调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还是要尽量全面。 到考研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哥哥我已经被首师录取了,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我! 到考研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这是一门综合课,仅仅看文学史是不够的,2011年有75分考写作,剩下75分(20分是古代汉语翻译,15分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一道论述题),应该说最多只有50-60分考的是文学史,剩下的都是文综,所以要全反方面的复习 到考研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六楼的学长方便留Q号吗?不方便的话可以加我吗,316942671 到考研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题目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答得好就有高分!
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如果是作为辩题,肯定是有正方、反方的。以下两点所代表的正反方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为命题1)、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必须从更广泛的外围,即语言文化的本质角度出发,首先认为语言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东西,是应该保持她的纯洁和传统形态的。先找一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如:1、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2、2001年5月5日光明日报《法国捍卫法语纯洁性》3、2002年6月28日央视新闻《俄罗斯将立法保护本国语言》4、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0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将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到500欧元的罚款"2000年,波兰制订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几年前,德语研究所曾致函德国电信公司,抗议该公司滥用英语词汇"一气之下,德语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还创建了/保护德语学会0"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了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0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一位语言学家甚至呼吁:要保护世界的/语言生态0平衡"第二步,再证明网络语言的随意和不规范确实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造成了冲击。2005年8月12日下午张普!周洪波!于虹在教育部的网上在线讨论/网络语言的是是非非0"周洪波说:/张教授刚才提到他关注平面媒体里面的一些语言现象,实际上网络词语从!聊天室里面能够进入到平面媒体去,实际上已经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0张普接着说:/同时也是升华,网络现在毕竟是有序不够,因为是新型的东西,有序还不够,但是传统媒体的有序已经很够了,所以能从网络到平面媒体,既是扩大,也是升华"0周洪波又说:/那么,这恰恰是我们做编撰词书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一旦网络词语进入到平面媒体,那就是我们词书编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比如我们当时出这个新词语辞典的时候,把相关的网络词语作为一个附录放在后面,那么根据这几年网络语言的发展,它进入平面媒体的增加"那么,我们今年在修订这本辞典的时候,像大虾!菜鸟!灌水等词语大量进入平面媒体,我们准备收到词典里面0"与此有关的是调查研究学生上网或者也上网聊天对他语文水平的影响"周洪波在前面的网上说/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它不大了解,然后断言说它不好,这样有很多以偏盖全"我今天来之前,我特意问北大附中的老师,他们都是在一线搞教学的我问他们到底现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写作有多大的坏处,他们告诉我,就是在他们一线教学中,一般的学生在非考试的作文当中会夹带一些网络词语,因为要诙谐,要幽默"老师觉得只要用得得体,这是不影响整个文体的协调,这是可以的"但是,老师告诉他们讲,最好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网络语言"现在事实上学生做得很好,在他们教学界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有些报道说的那样严重"所以,这个我们反思,我们怎么样看待网络语言"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0于虹说:/媒体有一段时间炒作得非常厉害"但是,我们也做过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段时间媒体举的报道的例子如出一辙,比如在北京地区报纸里说清华附中初二年级的王某某同学,他作文里出现了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那个(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带来了他的恐龙(),这个人不断对我妈妈大肆的(拍马屁),就是这么段文章,他妈妈和老师看了这个作文看不懂"但是在长江以南,武汉地区的报纸用了一样的素材,说家住武汉的张女士拿着自己初二女儿的作文反映这个问题在西南成都还是用这个素材,只不过更名换姓,到南京还是这个,所以可见这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辩论,因为正方必输无疑。首先我认为凡是由生活当中演变出来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可以认为是“文化”,那么网络语言必然是属于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说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冲击“中国文化”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就如同我们不能说“人妖”的存在对“人类的性质”造成了冲击,因为不管人妖的性质如何她都是人类性质的一部分而已。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无非就是过去人们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些人文理念和语言而已,我们不能因为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否为来自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如果发扬传统文化的代价是否定当代的文化,那么这种传承和发扬就失去了意义,来源我们当代生活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距离和差异,而当代出现的文化因素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文化,难倒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理由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否定了属于我们这个是时代的文化?荒谬到死。3)、(1)创造性破坏与多元化共存 “创造性破坏”是著名 经济 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观点,原本是其 企业 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机遇来源于(环境、产业等)“创造性破坏”的突变。把这一观点融入语言文化和 网络 语言传播,可以发现,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破坏和颠覆。它究竟是利是弊?泰勒?考恩针对这个激烈争论的话题提出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论述,试图向读者证明:文化的“破坏”带来的不是 艺术 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相似,最终我们可选择的余地或许会越来越少。某种层面的文化专业化和差异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丰富每个人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多样性悖论:即创造性破坏的另一面就是实现多元化共存。语言演变过程存在一种“平衡”。网络语言为了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活力,不免对 现代 汉语产生冲击。但两者之间为了维系自己所在符号系统的稳定,相互之间尽量减少对抗(即“磨擦与碰撞”),使整个语言系统保持一个足以抵拒其他文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求得系统内部和系统的相对稳定。 如果从元语言的 哲学 思维来考虑,网络语言的多元化生存也是值得认同。所谓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如用网络语言来说明汉语,汉语是对象语言,网络语言是元语言;用网络语言来说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海德格尔认为, 科学 规范的元语言可能导致人类思想语言的全面逻辑化和程序化,它根据技术操作原则,将词与物变成单一严肃的对应阵列,可能剥夺语言的创造功能乃至生命,给人带来一种“单轨思想”,最终造成人类语言蜕变和思想萎缩。0网络传播有其自身的特征,网络语言把关和控制源于传播者个体,其创造力不受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创造和选择,并自由使用和传播。这种共同的创造和平等的参与传播,使网络语言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和草根化,这既是网络语言的本质,也是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实现共生的土壤和传播基础。 (2)汉语危机论与文化吸纳力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汉语言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 中国 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对于这一趋势,学者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序言中写道: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危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在走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也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较浓,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汉语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对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汉语危机这一问题,陶东风也曾作过很专业的阐释: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 发展 ,使得汉语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汉语和别的语言杂交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导致了非精英化趋势。以前语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特别是书面语言。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制造词汇提供了机会,因此引起了代际之间语言的争夺。随之产生的结果是语言的部落化,使同样是使用汉语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主流文字和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导致了阅读障碍的出现,“汉语危机论”者才提出了净化母语的观点。应该说,这些言论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汉语的前瞻性的忧虑,值得重视。
语言很早以前就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它以声音和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而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过滤形成的,它不紧紧是沟通用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它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是普遍的应用着,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语言是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就有着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怎么来的?文化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斗争而得来的,人们通过斗争得来文化,在通过斗争使用文化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矛盾又通过其斗争性表现出来。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网络语言做为一个新兴事物,它已经和固有的中国语言文化形成了矛盾,也必将会通过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性不断上升的,对于网络文化来说它是一种新事物,必须要经得起时间与人们的考验,至于网络文化能否取代文学那也是时间问题。
新事物必取代旧事物
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国文化,它用一种另类,独特的方式诠释了 中国文化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3: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视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材料4: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材料
-
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求大神们发一下中央戏剧学院2010年戏剧戏曲学考研书目,尽量详细点,表明出版社版本及作者。谢谢求2010年中戏戏剧戏曲学专业考研书目
文学院中文系本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必读书目 一、 文学院中文系本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必读书目: 1.《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5.《楚辞今注》,宋 "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赋史》,马积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中国骈文史》,刘麟生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中国文学精神》,徐复观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2.《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唐宋名家词论稿》,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说文解字》,(汉)许慎著 16.《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汉语音韵学》,王力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0.《训诂学概要》,齐佩熔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21.《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2.《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鲁迅学术论著》,吴俊编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第一卷(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7.《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9.《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林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4.《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白尘、董健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35.《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洪子诚、刘登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7.《当代文学关键词》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8.《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9.《汉语词汇》,孙常叙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0.《汉字学》,王凤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41.《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3.《语音学教程》林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汉语方言学教程》,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5.《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7.《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8.《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语法理论纲要》,范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0.《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 52.《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中国理论语言学史》,邵敬敏、方经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4.《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应用语言学纲要》,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57具体可以到这个网站去看看,应该能找到你要的信息。 http://www.mba-cn.net
-
中国语言地图集下载
我们现在交流用的是普通话,那么古代人们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方言我们现在交流用的是普通话,那么古代人们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方言
官话(Mandarin)意思是某地方的主语,是汉语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在中国北方地区、南方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通行区:母语使用者分布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和南方约一半的地区;其它华人地区有相当多数人口以其为第二语言。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过去学界又称北方方言. 1,是汉语的一个分支. 2,现代的国语、普通话,也就是由官话演变而来。现代标准汉语(即民国的国语、现在大陆的普通话)以官话中的北京话为基础。 官话的分类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成都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 官话的特征 语音 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官话之外,大部分地区都能够彼此通话。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声调类型少,大部分地区只有平声区分阴阳。除了河南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山东一小部分,江淮官话全部,西南官话岷江小片之外,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区内消失;许多地区有卷舌、儿化和轻声现象。这使得官话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一点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官话的历史 官话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且,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分区史 历史上对官话的分区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简短的分区史: 官话分区史[1] 1900年 章太炎 官话区与非官话区被揉混,且没有任何一种汉语分支被命名为官话 第一次对汉语进行分区,官话区的共同特点没得到体现 1934年 赵元任等 华北官话、华南官话 “官话”一词首次用于汉语分区;包含现在的晋语、湘语、赣语 1937年-1948年 北方官话、上江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 湘赣语区被划出,官话区的范围与已与现在的官话、晋语区的范围相当接近。 1955年-1981年 被并为一区;一度改名为北方话/北方方言;内部分区方式有多种,有一种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官话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的观点从此深入人心;北方话/北方方言等另名亦开始流传; 1987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晋语首次被划出官话;已成为方言学界事实上的分类标准(方言学界以外,旧分区方式仍有所提及) 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方言学的专业书籍、期刊,都采取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法(下称“八区法”)进行对官话进行归类,八区法事实上已成为学界的分区标准。本条目也以介绍八区法为主。 八区法成为学界标准,语言学价值比过去的方法有了质的进步是一个原因,为权威部门所发布则是另一个原因。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大陆方言学界的权威部门制定并发布的,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在方言学界书籍期刊的出版和归类上也有强制作用。 对于八区法,一些学者也有一定异议,异议的涉及范围,小至某乡某县语言的分类,大至晋语/江淮官话的归属。不过,虽然有异议,也会在先介绍“八区法”的前提下再对“八区法”提出批评。 总概 主条目: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区 特征 主要分布省份 主要城市 东北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派入上声较多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 沈阳、长春、哈尔滨、延吉、佳木斯 北京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 北京、密云、承德、赤峰、(辽宁)朝阳 冀鲁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 天津、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北京、山西部分地区 天津、保定、济南、沧州 胶辽官话 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 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 青岛、烟台、大连 中原官话 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声 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郑州、济宁、徐州、西安、铜川、宝鸡、 汉中、天水、吐鲁番 兰银官话 三声三调,古入声派入平、去 甘肃、宁夏部分地域 兰州、银川、张掖 西南官话 三声四调或五调,古入声一般派入阳平,有些地区仍为入声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 昆明、贵阳、成都、恩施、宜昌、荆州、武汉、常德、桂林 江淮官话 四声五调,古入声一般仍为入声 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江西、浙江部分地区 黄冈、孝感、合肥、扬州、南京、镇江、九江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的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详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争议 对官话最常见的争论如下: 关于官话是方言还是语言的问题存在争议,其中认为它是一种方言的人常称其为“官话方言”。 晋语和江淮官话的独立问题。 注释 注解1: 官话的名字:有官话和北方(话)两种,对于认为官话属于方言而非独立语言的人,可附加方言两字,即官话方言、北方方言。其中: 历史上在汉语方言学界,“北方话”这种说法的使用频率比“北方方言”低得多,而在非汉语方言学界,如通用的大学汉语教科书、现代汉语词典则有所采用。另“北方话”一词(不含“北方方言”一词)亦可指北方部分地区的官话,具体是北方哪些地区,各家定义不同。 从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大陆的汉语方言学界的期刊和专著已统一使用“官话”这一称呼,“北方方言”“北方话”这些词汇事实上已退出学术领域。 注解2: 尽管理论上说,官话的子分支,如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等是与晋语、粤语等同级的所谓汉语“大方言区”,但实际上,人们(包括汉语方言学界学者)往往直接把官话和晋语、粤语等并列表示,而不考虑其中的“级别”差异。
-
中国语言文字中心
以中国语言文字魅力为话题的作文以中国语言文字魅力为话题的作文
网络规范化 如今这个现代信息社会,电脑也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上网聊天成了各中小学生的业余爱好,这普遍的现象,也促使了网络语言的泛滥…… “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皮萨饼、卖当劳),“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拿着这几个词语让家长认认,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一头雾水,但这些话在孩子们中间却十分流行。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MM”等这样的网络语言,若无注解,真不知其所云何以?一位语文教师说,网络语言已渗透进学生的语言文字交流里了,有的同学在作文或日记中使用相当数量的“网语”,句式雷同,表意模糊,有些简直是莫名其妙,单纯为了表明自个的“时尚个性”。个别作文好的学生还能稍微变通。但总体而言,她不赞成学生本末倒置,单纯求新求异,而忽视传统文字的魅力与表现力。还有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学界有句话:“也许垃圾处理不属于学术,但是垃圾处理的历史则是名正言顺的学术。”同样,网络语言也许不是学术,但网络语言研究则不仅是学术,而且是跨学科的尖端学术。”网络语言的语境的不同使它表现出以下的特点:语言的口语化,简短零碎,直观,虽然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上网族年龄的年幼化,自我化又使网络语言充满朝气,幽默,活波,富于创新,出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如语言符号的交叉使用。如此繁杂的内容,我想你看也看晕了吧。 汉字是我们国家的文明根源,是我们祖先的灵魂创造。我们不应该随之改动。倒退N年,谁也没有料想到网络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就像美国快餐麦当劳,KFC以其全球的统一产品、服务,迅速征服了中国食客的胃,网络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成为青年人的新宠,并大有越来越火热的趋势。也许它是智慧的,简洁的,或者它是粗糙的、乱改的,它可能让正常人不会正常说话,也可能让很少说话的人说起话来让人捧腹大笑,这就是网络语言的力量。无论它的出现是否好是坏,毕竟他已经走进了网络,活跃在电脑屏幕上。现在改变也许是太晚了,但是,我们是不是该自我约束呢?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是否应该自觉地遵守我们自己的语言规范呢?规范我们的语言,振兴我们的国家,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的本分!
-
中国语言学院
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号是多少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号是多少
目前不知道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办公室 邮政编码: 100089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 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 010-88818140
-
中国语言艺术
酷听网中国语言艺术少儿比赛怎么样才能入围复赛啊?酷听网中国语言艺术少儿比赛怎么样才能入围复赛啊?
据我所知,初赛海选中根据酷听网展示角色剧本,或者自选作品,由网络票选决出前300名,就可以入围复赛了。要鼓励孩子们多多加油哦!
你可以去看看酷听网中的大赛细节。
让孩子好好表现,做足准备工作应该就没问题了,不过也不要把入围结果看得太重啊,重在参与嘛~~~
全国前300名可以入围哦,这是个真材实料的比赛啊,挺能锻炼孩子的能力的。
-
汉语常用雅词别称
以前,人有名字、字、号,请问什么场合用名字?什么场合用字?什么场合用号?以前,人有名字、字、号,请问什么场合用名字?什么场合用字?什么场合用号?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字是除了姓名外有身份的人比较通用的,而号在古代一般是只有文人雅士才用的,一般人不常用。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w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Y?⒔?⒍?①取⒐椤⒙?⒇拢ǔ?眨?②螅ㄔ?狈缴偈?褡逍眨?⑵幔?鳎?⒃实?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 “氏”,下面就来介绍 “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Z0、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fs,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就一代号罢了
-
汉语字典在线
汉语字典里笔画最多的字是什么?汉语字典里笔画最多的字是什么?
中国汉字有八万之多,其中不免有一些特殊汉字,“笔画最多的汉字”就是人们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2006年2月,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笔画最多的汉字”的桂冠属于“?(dá)”字! 但这仍免不了引起争议。还有一些字引起了大家的不少疑问:像“?、?”,笔画要远远多于“?”;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汉字“biǎng”(图),笔画竟有56划之多! 不过专家称,那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字,本身意义就不大,更构不成语句和文章。而“?”在文言文中有不少记载,如“?之赫,霆之砉”,其意为“双龙腾飞”。 音:biǎng ? 笔画最多的汉字:? 最新出版的修订本《汉语大词典》收录了4个繁体龙字合并的字,共有64画,是我国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以前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只收录了两个繁体龙字合并的字。但《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和《康熙字典补》中均收录了字。 《汉语大字典》解释此字说:二龙、三龙均音dá,龙行貌。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并认为四龙是“?”的异体字。《说文言部》:“?,一曰言不止也。”(据《咬文嚼字》)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说,汉字里笔画最多的是?字,36画。?音nang,意思是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俗称?鼻儿,陕西人称作哼?儿。陕西有个俗字biang,笔画更多。西安街头有些饭馆卖地方面食biangbiang面。这个biang字笔画繁多,书报行间不易写出。不过此字是一则字谜的谜底,它的谜面道出了这个字的全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咧六(纟)点六;你一长(chang),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帮,坐个车车儿逛咸阳。”此字由“之、宀、八、言、马、心、月、二纟二长”11个部件(字)组成。其中,部件“马”、“纟”、“长”均为繁体。共计57画。biang字比?字多了21画。汉字的偏旁在古代一般是独立的字,现在大部分仍然可以单独成字,如山、石、土、田等,有的则只当作偏旁用,不再独立成字了。例如:这里提到的“宀”,音mian,房屋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此字,但却当作部首。“宀”,俗称宝盖或宝盖头。再如:“系”,音mi,义为细丝,后仅作左偏旁用,再后又简化为“纟”。“纟”被称为绞丝旁,陕西人叫丝扭。谜语中的“你一扭,我一扭”正是指的两个丝扭。“纟”是6笔,细丝可扭,故称“一下扭咧六点六”。又再如:“?”音chuo,意为走走停停。“?”作部首时为“之”,名称是“走之儿”,陕西人叫“坐车”。“坐个车车逛咸阳”中的“坐个车车儿”即“之”。强手后边有强手,天外还有一重天。于光远先生在《咬文嚼字》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字汇?字汇补》中收录了一个64画的字。这个字由四个繁写的龙字组成。该刊在于文后的“编者附记”中说:“《汉语大字典》同样二龙、三龙、四龙皆收。二龙、三龙均音da,龙形貌(二字同音同义,罕见)。四龙音zhe,意为唠唠叨叨,话多。”参考: http://www.5dhz.com/bhbs/liushulilun/2009-05-0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