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19:26:27  点击次数:2322  查阅:暂不记录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题目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答得好就有高分!

用哲学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如果是作为辩题,肯定是有正方、反方的。以下两点所代表的正反方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为命题1)、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必须从更广泛的外围,即语言文化的本质角度出发,首先认为语言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东西,是应该保持她的纯洁和传统形态的。先找一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如:1、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2、2001年5月5日光明日报《法国捍卫法语纯洁性》3、2002年6月28日央视新闻《俄罗斯将立法保护本国语言》4、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0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将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到500欧元的罚款"2000年,波兰制订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几年前,德语研究所曾致函德国电信公司,抗议该公司滥用英语词汇"一气之下,德语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还创建了/保护德语学会0"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了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0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一位语言学家甚至呼吁:要保护世界的/语言生态0平衡"第二步,再证明网络语言的随意和不规范确实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造成了冲击。2005年8月12日下午张普!周洪波!于虹在教育部的网上在线讨论/网络语言的是是非非0"周洪波说:/张教授刚才提到他关注平面媒体里面的一些语言现象,实际上网络词语从!聊天室里面能够进入到平面媒体去,实际上已经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0张普接着说:/同时也是升华,网络现在毕竟是有序不够,因为是新型的东西,有序还不够,但是传统媒体的有序已经很够了,所以能从网络到平面媒体,既是扩大,也是升华"0周洪波又说:/那么,这恰恰是我们做编撰词书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一旦网络词语进入到平面媒体,那就是我们词书编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比如我们当时出这个新词语辞典的时候,把相关的网络词语作为一个附录放在后面,那么根据这几年网络语言的发展,它进入平面媒体的增加"那么,我们今年在修订这本辞典的时候,像大虾!菜鸟!灌水等词语大量进入平面媒体,我们准备收到词典里面0"与此有关的是调查研究学生上网或者也上网聊天对他语文水平的影响"周洪波在前面的网上说/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它不大了解,然后断言说它不好,这样有很多以偏盖全"我今天来之前,我特意问北大附中的老师,他们都是在一线搞教学的我问他们到底现在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写作有多大的坏处,他们告诉我,就是在他们一线教学中,一般的学生在非考试的作文当中会夹带一些网络词语,因为要诙谐,要幽默"老师觉得只要用得得体,这是不影响整个文体的协调,这是可以的"但是,老师告诉他们讲,最好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网络语言"现在事实上学生做得很好,在他们教学界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有些报道说的那样严重"所以,这个我们反思,我们怎么样看待网络语言"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0于虹说:/媒体有一段时间炒作得非常厉害"但是,我们也做过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段时间媒体举的报道的例子如出一辙,比如在北京地区报纸里说清华附中初二年级的王某某同学,他作文里出现了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那个(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带来了他的恐龙(),这个人不断对我妈妈大肆的(拍马屁),就是这么段文章,他妈妈和老师看了这个作文看不懂"但是在长江以南,武汉地区的报纸用了一样的素材,说家住武汉的张女士拿着自己初二女儿的作文反映这个问题在西南成都还是用这个素材,只不过更名换姓,到南京还是这个,所以可见这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辩论,因为正方必输无疑。首先我认为凡是由生活当中演变出来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可以认为是“文化”,那么网络语言必然是属于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说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冲击“中国文化”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就如同我们不能说“人妖”的存在对“人类的性质”造成了冲击,因为不管人妖的性质如何她都是人类性质的一部分而已。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无非就是过去人们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些人文理念和语言而已,我们不能因为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否为来自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如果发扬传统文化的代价是否定当代的文化,那么这种传承和发扬就失去了意义,来源我们当代生活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距离和差异,而当代出现的文化因素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文化,难倒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理由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否定了属于我们这个是时代的文化?荒谬到死。3)、(1)创造性破坏与多元化共存   “创造性破坏”是著名 经济 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观点,原本是其 企业 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机遇来源于(环境、产业等)“创造性破坏”的突变。把这一观点融入语言文化和 网络 语言传播,可以发现,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破坏和颠覆。它究竟是利是弊?泰勒?考恩针对这个激烈争论的话题提出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论述,试图向读者证明:文化的“破坏”带来的不是 艺术 之死,而是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化。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相似,最终我们可选择的余地或许会越来越少。某种层面的文化专业化和差异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丰富每个人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多样性悖论:即创造性破坏的另一面就是实现多元化共存。语言演变过程存在一种“平衡”。网络语言为了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活力,不免对 现代 汉语产生冲击。但两者之间为了维系自己所在符号系统的稳定,相互之间尽量减少对抗(即“磨擦与碰撞”),使整个语言系统保持一个足以抵拒其他文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求得系统内部和系统的相对稳定。   如果从元语言的 哲学 思维来考虑,网络语言的多元化生存也是值得认同。所谓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如用网络语言来说明汉语,汉语是对象语言,网络语言是元语言;用网络语言来说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海德格尔认为, 科学 规范的元语言可能导致人类思想语言的全面逻辑化和程序化,它根据技术操作原则,将词与物变成单一严肃的对应阵列,可能剥夺语言的创造功能乃至生命,给人带来一种“单轨思想”,最终造成人类语言蜕变和思想萎缩。0网络传播有其自身的特征,网络语言把关和控制源于传播者个体,其创造力不受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创造和选择,并自由使用和传播。这种共同的创造和平等的参与传播,使网络语言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和草根化,这既是网络语言的本质,也是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实现共生的土壤和传播基础。      (2)汉语危机论与文化吸纳力   信息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汉语言面临新的挑战: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只占不到总量1%。有学者警告, 中国 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对于这一趋势,学者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序言中写道: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危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在走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也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较浓,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汉语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对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汉语危机这一问题,陶东风也曾作过很专业的阐释: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 发展 ,使得汉语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汉语和别的语言杂交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导致了非精英化趋势。以前语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特别是书面语言。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制造词汇提供了机会,因此引起了代际之间语言的争夺。随之产生的结果是语言的部落化,使同样是使用汉语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主流文字和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导致了阅读障碍的出现,“汉语危机论”者才提出了净化母语的观点。应该说,这些言论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汉语的前瞻性的忧虑,值得重视。 

语言很早以前就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它以声音和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而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过滤形成的,它不紧紧是沟通用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它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是普遍的应用着,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语言是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就有着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怎么来的?文化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斗争而得来的,人们通过斗争得来文化,在通过斗争使用文化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矛盾又通过其斗争性表现出来。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网络语言做为一个新兴事物,它已经和固有的中国语言文化形成了矛盾,也必将会通过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性不断上升的,对于网络文化来说它是一种新事物,必须要经得起时间与人们的考验,至于网络文化能否取代文学那也是时间问题。

新事物必取代旧事物

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国文化,它用一种另类,独特的方式诠释了 中国文化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3: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视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材料4: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材料

以上是"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cnlangs.com/news-47.html , 转载请保留.

上一篇: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下一篇: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